首页 > 干货

评论1+1:近9亿修出“面目全非”,古城开发不容任性

发表时间:2023-08-22 17:32:31 来源:正观新闻

八月,旅游“最火暑期档”如约而至,古城游也成为不少游客的选择。但在甘肃天水,不少市民和游客发现,修缮一新的天水古城,在商业化运营后,文保院落内一些建筑被“改头换面”,危及院落安全。文保院落为何“变味”了?

据央视新闻8月19日报道,天水市财政局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21年,天水市拨付的西关古城保护资金就超过8.88亿元。没想到的是,不到两年时间,花大成本修缮的文保院落就遭遇了“改头换面”。以“维新堂”为例,申报材料中标注的经营项目是紫砂壶,实际开设的却是餐厅。此外,还有酒馆变火锅店、茶社成餐厅的情况。天水市委、市政府回应称,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对天水西关古城文保院落开发利用情况采访之后,当地立即成立核查组制定整改措施,跟踪推进整改。

中国青年报:“古城不古”,文保不能走偏方向


(资料图片)

近年来,一些古城大搞轰轰烈烈的开发,动辄引入与古城面貌不相和谐的商业设施,“古城不古”屡遭游客吐槽。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古城保护项目从一开始就走偏了方向。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机构以保护之名,过度进行商业开发,颠倒了保护与活化利用的主次关系。在一些开发者眼里,好像戴了一顶“活化利用”的帽子,就能为所欲为,背弃文物保护的要求。一些古城经由房地产商开发建设,文物保护成了房产销售的附属品。

千篇一律的商业开发,还会让人对古城产生审美疲劳。一些古城经过开发以后,吃饭、逛街都遵循相似的模式,卖着一样的小吃和工艺品,播放着一样的音乐,而古城原有的地方特色则荡然无存。参观一圈下来,真正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古城遗产屈指可数。

工人日报:“穷死”还是“商残”,不是文保单选题

是“穷死”还是“商残”,不能成为地方文保的单选题,不允许过度商业化及无序开发给文物古建及历史风貌造成伤害。吸纳社会力量增强基层文保能力,是拓展文物保护路径的必要尝试。某种程度上,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并形成可持续的机制,也是一种对文明的守望。

拨付数亿元用于文物保护,说明当地对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及发展文旅业的重视程度。然而,文保院落“面目全非”,让人心痛。未批先设、未批先修,相关要求成一纸空文,主管部门因为没有收到报批手续而“无从监管”,这些是当地文保工作存在的问题,也折射出文物古建保护开发在很多地方的共性问题。

澎湃新闻:“和谐共生”的商业化,才是正道

什么是保护性开发?是有章法、接地气、和谐共生的商业化。餐饮住宿娱乐,都应该成为古城锦上添花的加分项,应该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古城融为一体,不求浑然天成,至少不能够违和,拉低古城的审美价值,消解文化属性。

暑假眼看着就要结束了,那些从古城古镇里走出来的游客,是一种怎样的观感和体验?是收获满满还是游了个寂寞?他们下次还会来吗?我想,这是所有古城古镇都应该思考并用行动回答的问题。无论是宏观的规划设计,还是一线的建设经营,都要对得起千年岁月,对得起绵绵文脉。

红星新闻:文物安全放在首位,保护优先

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的关系并非不可调和,关键得严格依照相关制度和规范进行,包括严格执行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严格履行涉及文物的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审批。对于天水古城的展示利用已有相关要求,为何没有得到严格落实?目前,当地回应将启动整改,并对文物保护、消防安全等责任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监管缺失、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

保护与开发并举,需要明边界、守程序和强监督。让一种共识深植心底——遵循文物保护优先的原则,将文物安全放在首位,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略文物的价值。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上一篇:$previous_page['title']}

下一篇:最后一页

推荐阅读